EMI教師系列專訪-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蔡克勵老師
教育應以學生為本 蔡克勵10年英語授課心得
文字/洪詩韵 攝影/蔡志龍
「開始英語教學已經不是最近的事了,而是大概十年前。」蔡克勵副教授現任職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,曾獲英國牛津大學生理學系哲學博士。
在英國留學的經歷讓英語成為日常用語,多年的研究生涯歷程也讓英文早就成了熟悉的書寫文字。但蔡克勵坦言,擅長使用英語,與用英語來教學是完全不同的事。
「其實對於大部分的老師來說,英語並不困難,但是如何確保學生接受到你所要傳遞的內容,以及用英語授課的同時不耽誤教學進度才是最困難的。」
蔡克勵主要用英語授課的科目是醫學生理學,談起這十多年的英語授課經歷,他說起初是因為台灣整體教育環節開始重視英語,而學校也有意多開設英語授課課程,才開始接觸英語教學。
剛開始的時候,由於不了解學生的英語程度,也缺少機會在教學現場透過學生的反應,了解他們對於講授內容究竟明白了多少,故此往往英語授課的效果都讓他沮喪。
他說:「如果再來一次,或許我會在課前做更多的準備,讓學生能更清楚明白我所講的內容。」走過十多年的英語教學時光,回顧過去,蔡克勵坦言這一路自己一直努力在進步。
不同的學生都是新的教學挑戰
「您只教過高醫的學生嗎?」訪談過程中,對於英語教學的歷程中是否只教過高醫的學生,蔡克勵笑了笑,說道:「不。我教過外校的學生,也教過外籍的學生。
外校的包括:義守大學、中山大學的學生。而外籍的學生,有來自:德國、馬來西亞還有甘比亞的學生。甘比亞的學生是因為外交需求,他們送學生來高醫的醫檢系上課。
這些學生都很不一樣,在不同的課程中我要做許多的調整。」
蔡克勵回憶起這些教過的學生,偶爾碰上母語是英語的同學或許會輕鬆一點,但是往往一班當中坐著二三十個同學,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,每個人的英語程度又參差不一,教學過程自然困難重重。「我需要先要知道自己的教學對象,有的班別是外籍專班,有的班別是外籍生和本地生都有,老師要先搞清楚自己教學的對象的英語水準,再去調整難度和設計策略,以及思考課前需要做些什麼。另外不同學科也會有不同的處理。例如說在高醫醫學系與後醫系的基礎臨床整合課程中生理學部分,我會先在課前先把關鍵詞提供給同學,讓同學先了解。一些常用語句先發給同學,讓他們先熟悉,希望通過課前的準備功夫,讓他們更容易掌握課堂上老師將教授的內容。」蔡克勵提到,一般在第一堂課需要先了解學生的程度,再因應不同班級同學的能力去平衡教學的難度。
在他的眼中每一班的同學都是不同的,每一次的邂逅都意味著嶄新的教學體驗。
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過程
「要不斷的嘗試。以前我試過在課堂上以英文講授後,再用中文講一次。但後來發現,同學們知道了老師最後會再用中文講一次,前段英文的部分就不認真聽了。」
從一開始使用英語教學時,一堂課可能只教了一半的內容,到後來發現辛苦上完一堂課,用英語講完同學們仍舊沒有吸收教學內容,蔡克勵坦言這是一個挫敗的過程,但是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走下去。
「我希望雖然是用英文上課,但不要比用中文教得少。同時也希望,同學不要依賴中文,可以接受英文,學會這個語言工具。
因為大多數的醫學書籍、論文原文都是英文,我希望同學可以去閱讀原文。同時,更希望他們在畢業之後可以使用英文溝通,也希望他們具備國際移動力。」
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,蔡克勵說當學生的英語能力達不到課程要求時,他需要先花時間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基礎,
例如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常用語句,以及將基礎的醫學名詞放在課前準備資料中,原理先用中文解釋,或者使用筆記作為輔助。
為了能更好的教導學生,蔡克勵也積極參加各項EMI培訓課程,例如:國立中山大學與美國在台協會辦理的English Language Specialist Program(簡稱ELS計畫)當中的「EMI線上教學演示」。該計畫邀請到國際學者Dr. Chiung-Yao (Carolyn) Ho擔任諮詢專家,給予參與教師教學觀課專業回饋建議。每個禮拜的場次會由4位老師進行15分鐘的線上微型教學,由諮詢專家及其他參加者做教學觀摩,而諮詢專家在課堂後會引領演示教師進行反思,並給予觀課後的回饋意見。蔡克勵表示,他認為這個過程讓他獲益匪淺,因為在其他老師教學時,他可以作為一個觀摩者去觀察他們如何使用英語授課,而當自己進行教學演示時,又可以聽到不同老師給自己的意見。整個過程下來,他可以省思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之處,也學習到如何去應對。
在訪談中,蔡克勵提到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,想要有更好的教學表現,往往老師們也需要不斷的自我精進。他表示,自己會利用一些課餘時間,參加中山大學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舉辦的EMI課程講座及工作坊,也會參加其他的一些機構舉辦的教學工作坊,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,增進自己的教學表現,從而讓同學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。
期許英語授課能讓學生走得更遠
談到台灣學生對英語的排斥,蔡克勵表示,老師們必須讓學生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用英語學習。「我們要讓學生知道,用英語教學不是因為英語比較高尚,更不是要刻意增加課程難度。而是因為英語可以讓他們未來走得更遠。」蔡克勵提到,譬如以醫學系的學生為例,求學期間最實際的當務之急就是必須通過醫師國家考試,而這個考試基本上是以中文命題,並不要求同學使用英語來學習醫學。因此,醫學系的學生對於老師用英語授課並不熱衷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從長遠來看,醫生需要和病患進行深入以及直接的溝通,才能對症下藥,而如果學生沒有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,在投入醫療行業後,會很難了解外籍病患的需求,這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阻力。
再者,蔡克勵認為,現在台灣學生在畢業後未必會留台工作,不管是畢業後到國外升學還是找工作,外語的能力都十分重要。
故此,為了讓學生未來的發展不要有局限性,他也希望學生在學時期能夠學好熟練地用英文表達專業知識與技能。
雖然已有十多年英語授課經驗,但是蔡克勵不自滿,他說未來自己還會繼續參加不同的EMI培訓工作坊,在教學的路上不斷的進步,做學生學習中的同行者。